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在<<钱经>>发表

 

国内股市下行已有时日,不少投资者寄希望于各路可能出现的“救主”为其解困。媒体上也常见关于“如何拯救股市”的大讨论。不同的“专家”纷纷提出不同的救市途径。

 

为何不少投资者在股市下跌之时就想到让人来救市呢?不是风险自担吗?较可能的情况是:主观意愿上,他们希望承担风险来投资股市来或取短期高收益。但客观上实际,他们或是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或是没做好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

 

在客观实际与主观意愿不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选择?正确的选择就是:如果客观因素评估的风险度高于主观,则跟随较低的主观风险度来制定投资理财方案。如果主观因素评估的风险度高于客观,则应跟随较低的客观风险度来制定投资理财方案。这就是投资理财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谨慎原则”。若是投资前从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开始,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就能避免投资上的“误配”。否则,“救主”是盼不来的。

 

下面,我们不妨试分析以下看这些在“热议”的救市路径是否真正可行:

 

1,每当股市低迷,大家想到的总是让监管机构“救市”,其中呼声最强的是要求停发新股。

 

其实,投资者需要了解一个常识,中国证监会本来并不是股票发行的主体,只是市场的监管者,市场经济中,发行和买卖股票是交易双方的事情,并不是市场监管者的责任,也就是证监会本来是不应停止新股的发行的,股票发行是一种价格博弈,价格高则发行人肯定愿意发的,只有市场低迷时,投资者出价过低,而发行方觉得贱卖不可接受而停发。

 

事实上,我国股市不长的历史中,“停发新股”被用来救市曾被多次使用,效果均不理想。最早的一次在1994年,当时有关部门曾出台的以“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为首的 著名三大救市政策来救市。结果,终因当时宏观形势并未根本改变,股市基本面欠佳,股市在维持了两个月的短暂牛市行情后再次滑落。其后继续不振。

 

2,现在热议的利用外资救市,历史上也曾多次被使用。

 

1994出台著名的三大著名救市政策中“扩大入市资金范围”一条就提出“试办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地吸引外国基金投入国内A股市场”;也就是引进外资来“救市”。结果,上面已详细谈到了。

 

3,最近推出的QE3(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在市场中又被一些分析师认为可以令中国股市走强。但笔者认为,QE3难以改变国内股市的运行规律。

 

国有着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美元泛滥的流动性不能轻易转化为支持国内股市上行的流动性。而且,尽管QE3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美国的需求,但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就美国的政策而言,也是把重点放在扩大美国制造上。因此,难以期待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很快就会有快速增长,从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改善企业赢利。更有甚者,美国的QE3带来商品价格的上涨,加剧输入性通胀压力,反而可能延缓中国宏观政策的放松进程,反为有对国内股市起反作用的可能。因此,指望QE3的外力来帮助国内股市走强也不现实。

 

4,至于其他被提到的救市途径,如,融资融券、T+0交易制度等更是因不改变股市的供求关系而不太靠谱。

 

5,减印花税,根据历史经验也只是能激发短暂反弹而已。并非长久之计。刚推出的差别红利税,拉上补下的,效果也会极为有限。笔者认为应该完全取消红利税。因为现在低风险的存款利息收入和理财产品收入都不征税,而要投资者冒风险投资股市获得的收益反而征税,不但于理不通,而且有不鼓励投资股市的意思。这又怎能指望股市因此走强?

 

其实,我国股市从来就不能指望内外的“救主”,能提振股市并令其全面走强的关键因素有:长期回调后市场具备自身合理的估值、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支持令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国内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宽松令资本市场资金充裕、一二级市场以及大小股东的利益重新得到合理分配令市场信心恢复等。其实,这些令股市转强的因素均已经开始具备,因此,国内股市转势向好是可以期待的。如果确实能承担风险,就继续持有吧。耐心等待是必修的功课呀。

 

 

话题:



0

推荐

黄凡

黄凡

288篇文章 16天前更新

前德意志银行财富管理中国区总监。资深投资管理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代的投资经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