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已在FT中文网首发)

过去,我们普遍仰视欧洲。因为国人曾经印象中的欧洲,是一片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大陆。近年,随着国内经济实现了腾飞,人民生活质量较以前大幅提升,大家也开始觉得可以俯视看世界了。除了主流媒体中经常报道欧洲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城市治安一片混乱外,在简体中文自媒体世界中,欧洲似乎更是被明确宣布已经衰落了的!我看过各类小视频中,主播们慷慨激昂,历数欧洲的经济衰退、产业衰败、生活贫困、社会混乱……获得无数打赏与赞誉。

当今真实的欧洲究竟如何?欧洲人民生活过得怎么样?过去本人在FT中文网也有《大航海时代的启示》,《欧洲一体化能否化解火药桶?》等观察与思考供读者们参考。近期,我又行走了欧洲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联盟中的经济大国,以及瑞士、安道尔、列支敦士登、摩纳哥等小国,有些进一步的观感希望再分享一下:

一,欧洲经济真的在持续衰退吗?

我们先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IMF数据,1990 年欧盟 GDP 占全球约 25%,2024 年已降至约14%。欧元区自2008 金融危机以来,GDP年均增速约 1–1.5%之间;而同期美国约2.3%,中国 6%左右。从这个角度看,欧洲的经济增速确实不如中美。不过,尽管其经济份额在全球的比例也在下降,欧洲经济体量仍大而且依然是维持正增长。

进一步的数据也表明,欧盟目前总和生育率约1.5(远低于更替水平2.1),劳动力总量处于萎缩态势。劳动力减少、消费疲弱、社保负担上升,抑制了长期增长潜力。

另一方面,欧洲整体创新与科技投入落后。欧洲在AI、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投资、市场化程度远低于美中,顶尖科技公司市值占比极低。技术主导权缺失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

还有,欧盟强调社会与环境标准,但存在着对创新容忍度低、审批复杂、产业结构保守、监管繁重等“欧洲特色”,直接导致新兴产业成长速度慢(尤其与美国硅谷、中国深圳等充满创新活力的地区相比)。

再有,就是欧盟内部政治分散与决策缓慢。欧盟内部27国共识决机制缓慢、政治分裂,难迅速应对危机。因此,在全球博弈中行动力不足,对外影响力下降。在军事上长期依赖美国北约保护,防务投资不足。

总体而言,欧洲在中美竞争格局中地缘存在感下降是不争之实。不过,从我多次到欧洲多国实际走访的体感而言,欧洲仍然富裕、稳定、安全。事实上,欧洲人均GDP 普遍高(多数国家$40,000–$60,000以上);医疗、教育、治安、法治、环境等生活质量全球顶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评定的全球前20 个最宜居城市中,10多个在欧洲;而且,欧洲的科技创新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德国在工程、制造、工业自动化领域,法国在航空航天、核能领域,瑞士与荷兰在制药、半导体设备、化学品领域都是公认的全球领军者。欧洲在碳中和、循环经济、ESG、可再生能源政策方面领先,其在绿色能源、数字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领导地位也为世人公认。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有不少“小国”,其实竞争力并不弱。比如,瑞士,其服务业占比极高,尤其金融、保险、商品交易、精密制造、制药/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是其核心竞争力;瑞士还是全球重要的商品贸易和贵金属交易中心,这增强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  瑞士属于典型的高收入、高稳定性经济体,规模虽不如大国,但人均与稳定性极具优势。从债务、通胀、财政稳健性来看,瑞士相对处在较有利的位置。

列支敦士登是一个只有约40,000 人的小国,位于瑞士与奥地利之间。该国人均GDP 极高,是世界上最富裕地区之一。2024年人均收入约USD 200,000左右。其精密制造业(高端机械、工业用品)、特殊小型出口产品、金融与财富管理服务非常出色。连不少附近的瑞士人都跑去“打工”。

摩纳哥的人口也是只有38,000左右,位于地中海蔚蓝海岸的一座小山,非常小,依赖周边法国。高端服务业(旅游、赌场、奢侈品/会展活动),金融与财富管理发达;不少国际富人与名人在此居住。奔驰轿车在这里成了低配,人们出门坐豪华游艇与直升飞机。

安道尔有约85,000 人,位于比利牛斯山脉,夹在法国与西班牙之间。它与法国/ 西班牙的交通与文化连接良好;生活质量高;旅游业因购物免税而客源稳定;人口虽小但税收负担与公共服务匹配。

总而言之,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以欧盟为主),无论是大国与小国,都有其自身经济结构上的一定独特的优势。经济发展虽然相对缓慢,但发达程度都比较高。可以用低速度与高质量来形容。

二,欧洲的人们生活过得怎么样?

最近我走访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都是被认为欧洲发展中滞后的大国,其中西班牙与意大利则是曾被鄙视为拖后腿的欧猪四国(PIGS)中的I与S。

其实,意大利在传统制造业、机械、汽车(法拉利,马萨拉蒂等)、奢侈品(阿玛尼、普拉达等等众多世界一流品牌)、食品、设计产业具特色。它的工业基础强,只是在高技术转型、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升方面临挑战。西班牙则在服务业(旅游、零售、酒店业)中比较强大,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产业投资、建设、房地产、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近年来较活跃。

当然,意大利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下滑、南北差异大等结构性制约。而西班牙也面临青年高失业率、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结构挑战。

不过,以我的亲身观感,这两国的主要高速公路上依然车水马龙,主要城市的地铁站人流如过江之鲫,主要的商业圈内人头攒动、购销两旺,大城市马路两旁的餐厅内外也几乎是座无虚席……很有生活的烟火气息。

当然欧洲各国也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长期结构性问题。不过,尽管基础设施普遍老旧,然而规划设计合理,使用也便捷。例如,无论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瑞士,还是相当较为落后的西班牙、意大利,大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与周边城镇的城际电气化铁路公交化运行,十分便捷。跨国铁路运行也是城际化,铁路的买票基本靠网上或线下自助解决,车站不设安检、没有检票,随到随走。

1995年3月26日之后欧洲多国签署的《申根协定》正式生效。协定消除过境关卡限制,使会员国间无国界。于是,国与国之间通关非常方便,我多次在欧洲大陆自驾,穿梭于欧盟不同国家之间,边界几乎无感,高速公路过境,没有看到任何明显标志,并不需要停车,感受上甚至比在国内穿过不同省份更简单。跨过边界的唯一提示就是手机里面的短信“中国移动提醒您,您已到达XX国,需要帮助请拨打中国大使馆电话XXXXXXXXX……“。

说到跨国旅行,也请允许我顺便吐个槽。今年国庆假期走欧洲的最后一天,我从意大利米兰驾车到日内瓦准备第二天坐飞机回国,由于持有的是国内手机的SIM卡,于是谷歌地图与导航不能使用,我只好使用国内通用的某某导航,导航告诉我最便捷的路径是穿行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海拔4810.9米的勃朗峰(Mont Blanc)旁边著名隧道Geie Tunnel Del Monte Bianco。我按照导航所提示的“捷径“一路边驾车边欣赏勃朗峰附近的壮丽雪山美景,到隧道口前已经纳闷为何前往这条著名隧道的车为何如此少。最终我在隧道口被栏杆挡住,一名大叔递给我一张通告,上面清晰地用多种语言写着:“亲爱的游客您好,隧道已经服务了大家六十年,因此我们安排了维护工程,工程期由2025年9月到2025年12月,期间此隧道暂时关闭。请绕道……”。这时,心里真是抓狂……用此导航反复搜寻,无奈却依然坚定地指向这条不通的路,于是只好跑到不远的便利店询问,一位热心的意大利大婶用不流利的英语告诉我绕行路径,最后,终于排除万难比对上了谷歌导航,上面赫然标明了该隧道现在关闭且显示出了大婶所说的正确路径。

唉,信息的不对称真是误人不浅!这次真是被国内通用的导航“误导”了,让我驾车绕路多走了两小时。幸亏不是当天赶飞机,不然的话就麻烦大了。

在瑞士与“老华侨“交流,得知当地的每月保底养老金是2千左右瑞士法郎,看来简单的生活费用应该是能够覆盖了,而且医疗健康、子女教育都是免费……当然,这些高福利是以对工作者以高税率征税来实现的,于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不少人就选择“躺平”了。顺便提一句,我们的这位“老华侨”朋友选择了在风景如画的瑞士小镇开了一间独家经营的中国茶馆,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主题,生意不错,低成本而毛利高,各类费用都可以税前列支,也算是趟出一条在欧洲这个普遍可以“躺平”的社会坚持“奋斗”的有效途径了。看看平日,无论是在南部法国海滩、西班牙沿岸,还是瑞士的大湖边,只要是晴日,都有不少男女老幼在畅泳与日光浴。看来,”躺平“的日子其实也能过得相当舒坦。

总体而言,在欧洲空气的质量是长期优良的、自来水是可以随意饮用的、城市与小镇的生活品质都是同样高质量的,出门遇险是能预期得到真诚救助的……人们已经生活普遍富足,正在转向追求精神与艺术的升华,这也许是经济增长的减速的代价吧。

三,新移民让欧洲变成了其它?

欧洲的移民问题最近也为国内自媒体所热议。有说新移民已经把欧洲变成了非洲的、也有说欧洲已经穆斯林化而将来不复存在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

欧洲的老龄化加上生育率长期低迷,使劳动力总量持续下降。因此,无论是作为核心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还是其它欧洲国家,比如,北欧各国等,都在通过吸纳移民维持经济与社保体系的可持续性。而移民来源并非随机,欧洲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输入主要来自非洲、中东(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以及南亚(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等地。这些地区的多数人口是穆斯林,因此,欧洲的移民增长基本等同于穆斯林人口增长成为现实趋势。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2021的预测,目前,欧盟穆斯林人口约占总人口5%以上,若维持当前净移民速率,到2050 年可能上升至11–14%,即使是移民完全停止,比例仍会升至7%(因为穆斯林人口年轻、出生率较高)。

穆斯林人口在欧洲的增长确实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紧张与“穆斯林化”争论。

1.经济融合与文化融合速度不匹配确实比较明显,第一代穆斯林移民往往集中在低薪、体力劳动岗位,社会上升通道有限,于是有不少选择了享受社会福利而“躺平”。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在教育、就业中面临歧视与疏离感,形成身份认同危机。

2.世俗价值观与宗教保守观念的冲突确实存在,欧洲是高度世俗化的社会,而伊斯兰社区中部分群体仍持保守的宗教生活方式(性别、教育、饮食等)。当穆斯林人口在城市区域占比较高时,生活方式与法律制度摩擦增多。

不过,考虑到新移民(含穆斯林新移民)在支撑劳动力与养老体系、弥补基础行业缺口(建筑、医疗、物流)、丰富文化多样性促进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上副作用也为欧洲主流社会所接受。

按照我对欧洲不同国家的观感,大城市确实已经出现区域性的脏乱差、贫困与隔离区扩大、个别性的社会认同冲突等现象。对于大都市以外的大部分地区而言,目前依然是传统欧洲的主流世俗化生活方式,环境整洁而有序,人们态度友善且友好。

从长期趋势判断,移民仍将是欧洲人口政策的支柱,而欧盟也明确表态更积极吸纳“合格移民”(技术型、教育型)。预期穆斯林人口会继续增加,但不会“穆斯林化欧洲”。不过,对新移民融合的成败将决定欧洲社会稳定与政治走向,若教育与就业融入改善,穆斯林年轻群体可成为经济资产;若隔离持续,则极化和治安问题将扩大,削弱欧洲社会凝聚力。

总而言之,所谓的欧洲“新移民”、“穆斯林化”等的担忧,其实反映的是对社会整合能力的信任危机,而非宗教人口占比本身。而远在万里的国人,我认为大可不必替欧洲人操这份心了。

综上所述,古老的欧洲曾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都异常惨烈,其后东西方的冷战在欧洲大陆对峙了几十年……好不容易在二战后成立并持续扩大“欧盟”机制,国家之间实现了人力、资本、物品的自由流动。各国的经济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分工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之后,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各国的物价、利率、投资利益将逐步缩小差别或趋于一致,形成物价和利率水平的总体下降,居民社会消费扩大,企业投资环境改善,有利于欧盟总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尽管欧洲衰落论这几年在国际政策界和学术界确实被频繁提起,而这个说法也不算是空穴来风,但确实容易被夸大和误读。根据我过去几年分别走访过西欧、北欧、南欧的大部分国家的总体观感,欧洲经济发达而增长缓慢,社会稳定而运作有序,生活富足而精致美好……如果这算是“衰落”,那么,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衰落“也真没什么大不了的。

 

话题:



0

推荐

黄凡

黄凡

32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前德意志银行财富管理中国区总监。资深投资管理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代的投资经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