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间或有短期的上涨,国内股市长期低迷是不争之实。这与宏观经济依然以相对高速增长的背景完全背离,二级市场投资者普遍亏损累累。如何能让股市走出低迷?
引进外资救市在历史上也曾多次被使用。1994出台著名的三大著名“救市”政策中“扩大入市资金范围”一条就提出引进外资来“救市”。结果反弹行情昙花一现。最近,“沪港通”也曾被认为是引进境外资金来救市,沪股出现一日游情便被打回原形。原本以为不少蓝筹股H股的股价较A股要明显高,机构们预期A股会上涨来与H股接轨。出乎意料的是,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A股,并非通过上涨的方式消除20%的价差。相反,恰恰是H股的迅速回落,缩小了同一公司H股和A股间的价差。市场选择向低估值靠拢的方式收敛价差,令一些赌“两地价差向高的拉平的”的投资者损失不少。
大家热议的T+0交易制度也被认为是救市的手段。然而,T+0本身仅仅是交易与交收制度,不改变股市的供求关系。指望救市一点都不靠谱。
再减印花税?根据历史经验也只是能激发短暂反弹而已。并非长久之计。
股市低迷时,呼声最强的就是要求停发新股了。事实上,在我国股市不长的历史中,“停发新股”被用来救市曾被多次使用,效果均不理想。最近的一次是在2012年停发,结果今年初恢复不到1个月,又被停掉。其实,股市低迷的原因不在于发行新股,而在于机制造成的结构性泡沫和定价的扭曲。解决的方法决不是停发新股,相反地,是要以尽快恢复新股发行为契机,理顺被扭曲的机制。
IPO重启是必然,但规则的细节是关键。上次是去年十二月初IPO的重启,本来方向是向注册制过渡,让市场决定价格,让企业决定发行时机,结果实际细则中藏了不少魔鬼,让原始股东们直接高价套现。而其后具体监管上下其手:指导发行价格、控制发行时间……结果市场持续下跌,新股发行恢复仅一个月即又被停掉。
其实,监管机构应拿出魄力,放开发行管制,严格退市制度,让股市成为一池活水。同时,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监管机构不对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进行背书(也是无法背书的),投资者须对此自行分析和判断并真正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证监会要监督的是上市公司(卖方)和投资人(买方)的行为是否违法、违规并作出严肃处理。至于二级市场的价格,那是买方与卖方“周瑜打黄盖”自愿的决定,监管机构不应干涉的。
否则,如果拿不出该断则断的勇气,那么二级市场还会维持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股市的融资功能也不能充分发挥,更谈不上起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了。
不少人肯定说,推行注册制放开发行,供应量大,那二级市场的价格不是要大跌了吗。是的,价格远被高估的中小股票(以创业板为代表)目前是被严重高估的,跌去一半以上是正常的。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经过了最近几个月的下行依然在50倍以上,公司业绩平均增长率还低于主板。显然,股市存在严重的结构性泡沫。但沪指所反映的A股整体主板蓝筹股市盈率为10倍以下,真是历史新低了。估值够低,泡沫早已被挤掉,大量低价发行新股,它们不见得会跌。
事实上,由中小板、创业板高价股构成的结构性泡沫所形成的股市定价机制扭曲一直是股市不可转强的关键。大量发行中小盘的新股,恰恰有利于挤掉其中泡沫,理顺机制,为股市的长期走强创造条件。小盘股的价格低到原始股东不愿意减持(或是真正觉得便宜而回购)时,小盘股也就真正长期见底了。
有人肯定说:那我们就维持这些中小盘股被高估的现状好了。但可以告诉你,维持这种国内特色的结构性扭曲的现状,其结果就是股市长期低迷,二级市场投资者长期在为富豪输送财富(中小股的原始股东高价抛售解禁股给中小投资者从而套现成为超级富豪)之余,大多难逃亏损命运。
不是说“要用壮士断臂的勇气来推动改革”吗?期待监管机构果敢的行动: 放开IPO管制,严格执行退市制度,是时候了!况且还有国务院的“国九条”作后盾,还怕吗?
推荐专栏作者的新书《淡定,才能富足》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