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社保引发热议,如何解决“老无所依”难题?除期盼国家社保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对社保的依赖?

文丨黄凡

近期,人社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引,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缴纳和征收的监督和管理。结果引发了全社会对养老问题的热议。这场热议背后的主要动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解决未来必须面对的养老难题?

一、为何强化社保缴纳和征收举措出台?

这个话题要从我国当前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金的制度说起了。目前国际上按照收支方式的不同,将养老金计划分为:现收现付制度、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三种形式。1997年之前,我国公共养老金制度主要以“给付确定型现收现付制”为主,具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覆盖国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人员,并由各个单位具体负责实施提取与发放,实际上整体养老金管理与发放由政府承担 。

1997年,随着原制度的后续运行风险加大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的初步成效,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式转变为 “统账结合制” 的部分积累制,增强了保障覆盖面以及提升个人缴费积极性。统账结合的意思就是,按职工工资的11%建立个人账户。其中个人缴费为8%,企业为3%……然而,新制度对于新加入社保的人 “新人” 好办,但对于大批的“旧人”、“中人” ,他们过去并没有实际缴费,个人账户是空缺,于是养老金在实际操作上只能从“新人”个人账户里大量拿钱,来支付“旧人”、“中人”的退休金。长期“空账运行”至今几十年了,空账规模如滚雪球,再填空账已经不现实。于是,我们的社保实际运作上就是“年轻人交钱,老人领取退休金”。成了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通俗地说,这种制度就是把当前在职的就业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金汇总到一起,用退休金的形式发放给已经退休的那些人。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目前就业,而父母已经退休,那么我们缴纳的养老保险,是被用来为已经退休的父母发放养老金的。等将来我们到了退休年龄,退休金来自我们的子女所缴纳的养老保险。

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明显:

(1)养老保险金来自于在职人员源源不断地缴纳,保证了养老保险金的及时发放。

(2)通过保险金随物价或收入波动而调整,以应对货币贬值和通胀风险。有利于防止由物价或收入变动所带来的养老保险金的波动。

(3)现收现付制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机制,如果机制得当,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增进社会福利。

(4)保险基金投资运行和管理的成本较少,保险人的责任风险也较少,管理费用较低。

但是,这种制度也存着一些明显缺陷:

(1)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存在矛盾。采取“以支定收”的弹性费率制原则,在职投保人与退休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目前的社保双轨制与待遇差距非常大,体制内外的养老金差距(如公务员养老金可达企业职工的2倍)引发公众对分配公平的广泛质疑。农村老人月均养老金仅100-200元,而部分城市退休人员可领取数千元,体制内退休人士每月万元以上,生活无忧,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我们如果现在是高薪的打工牛马,每月交数千元的社保,而我们的父母是农民,那真不好意思,他们每月退休金真是寥寥无几……于是就出现了农村年轻人进城工作缴交社保,而实际上为城镇老人养老的现象。

(2)人口老龄化加重投保人的负担。由于人口老龄化,在职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失衡,导致抚养系数增大。年轻人对制度的信任危机开始酝酿,由于老龄化加剧(预计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4亿),“现收现付制”依赖年轻人缴费供养当前退休人员,导致年轻群体担忧未来养老金可能无法兑现。部分年轻人甚至认为“缴社保不如存余额宝”。对于目前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灵活就业者而言,更是面对现实困境,例如,月薪3000-5000元的劳动者,社保个人缴费(养老、医保、失业保险共11%)意味着每月减少300-500元左右的可支配收入,直接影响基本生活开支(房租、医疗或子女教育费用)。形成“养老金远在天边,房租近在眼前”的无奈选择。部分劳动者宁愿放弃社保换取更高的现金收入。

(3)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参保人的收益与缴费额不存在必然相关性,对参保人的参保积极性缺乏激励作用。部分人认为社保更像“刚性税负”而非福利保障。而加强社保的征收,无疑令企业负担加重,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更是很多不堪重负,社保的征收新指引要求企业必须为所有员工足额缴纳社保,导致部分小微企业人力成本激增。例如,上海某餐饮店7名员工年增社保支出22.4万元,相当于净利润的30%以上。于是,部分企业选择裁员、降薪或转向业务外包,甚至关闭门店以规避成本压力。

(4)缺乏总体的动态上的可持续性。人口老龄化导致入不敷出,不仅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还可能使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根据人社部的数据,2024年末,我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领取职工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数量14739万人。2024年末,养老保险(职工部分)参保人数38,713万人,估算其中完整缴纳社保(即五险)的人数最多为2.46亿。这就意味着,截至2024年末,我国的养老保险供养比在也就是1:2左右。也就是说,两个在职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用来给一个退休人员发放退休金。从另外一个角度算一下,2024年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约为3585元,而2024年我国参保职工数量是38713万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74732亿元,平均每个人每月缴纳约1608元。于是得出3585元/1608元≈2.23,也是意味着当前我们需要2.23个打工人交社保才能保证1个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缺口会越来越大。养老金池子像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年轻人交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退休老人领钱的速度。

二、养老金出现的缺口如何来填补?

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9.6万亿元,较2024年底的8.6万亿元显著增长。其中,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已达2.55万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主要投资于国债、股票、企业债等,以增强保值增值能力。

此外,为弥补养老金缺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划转充实社保基金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运作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办法》,国有股转持,即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凡在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除国务院另有规定的外,均须按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将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国有股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以下简称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国有股东持股数量少于应转持股份数量的,按实际持股数量转持。简单的讲, 就是把一些公司的国有股份数量的10%无偿地划转给社保基金。

目前全国划转基本完成,央企及地方国企10%股权划转社保基金,预计未来可陆续补充数万亿元资金。而2025年7月,《划转充实社保基金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运作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规范股权管理及收益使用,规定划转股权的现金分红由社保基金会或地方承接主体管理,部分用于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过,国有股份中有股权变现限制,承接主体需遵守3年禁售期,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变现。

除了2017年起启动了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改革外,目前,我国政府也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补充养老金缺口:

(1)延迟退休年龄:延迟退休年龄,延长劳动者的缴费期限,增加养老金的累计金额。

(2)加强养老金投资管理:优化养老金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回报率,增加养老金的投资收益。

(3)鼓励企业年金制度: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减轻社会养老金的负担,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吸引力和员工的福利待遇。

当然,一项有力的举措就是当前热议的“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缴纳和征收的监督和管理”了。

三、我们未来能靠什么来养老?

除了期待以上国家层面的社保以及国家引导的企业年金等来解决将来的养老难题外,对于大部人、特别是直接面对将来面对人口结构改变而带来社会供养压力的年轻人而言,是必须未雨绸缪打造承载自己未来退休之旅的“诺亚方舟”的。

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打造这艘赖以养老立命的“诺言方舟”?

1. 以房养老也许不只是个传说

国内的房价过去一直畸高,年轻人买房难以负担,因而租金收益率偏低,一线城市租金收益率普遍低于2%,远低于国际合理水平(4%-6%),以房出租收益难以覆盖养老需求。

不过,从2022年来,国内城市房价持续下行,三四线城市房价、甚至部分一线城市边缘的二手房源较峰值腰斩。若未来房价长期低迷,房产的增值空间受限,不过随着房价的下行,买房变得相对容易负担了,而租金回报率随房价的走低而提升,房子或许在未来可以作为稳定的养老资产支撑。

不过,若是准备以房养老,那买房的时候必须考虑性价比,也就是未来的租金回报率是重点,毕竟未来的租金收入是养老的资金来源之一。另外,买房不能过度负债,因为高负债压力就会削弱长期储蓄能力。

而且,我们并不能把养老全寄托于房产投资,尽管房产可作为养老资产的一部分,但需结合其他金融工具构建多元化保障体系。

2. 股票与基金的长期投资是正道

说到这里,大部分读者可能准备开骂了:靠炒股养老?别再来忽悠我们了!

靠炒股票?确实是不行。不过,长期投资股票市场可以。我们一起看数据,股票类资产长期的名义回报率都在10%左右。例如,代表A股市场主流的沪深300指数从2005年底至今的年化收益率就是差不多10%,同期,代表美股主流的标普500指数年化收益率也是10%左右。长期累计下来,资产增值是挺可观的。

也有人说,我们现在不是处在大牛市当中吗?我们筹钱拼一拼大赚一把就不为退休养老发愁了?

我能理解,众多的投资人一提到牛市,自然就想到了赶紧筹集资金进场冲杀一把,以期把握机会一夜暴富从而改变命运。

但这种预期并不现实。今年以来(截至8月13日)上证指数涨了10%,恒生指数更是涨了27.7%。在这妥妥的牛市之中投资者的获利情况如何?请看我最近做的调查,结果如下图:

从上图展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获得10%以上收益率的占比仅35%,而亏损中等回本的却占了40%。这结果明确显示, 牛市真不一定能让投资人赚钱。

反而,刚退休的“股神”巴菲特先生说过,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钱的主要原因。此诤言逆耳,但说的确是事实。牛市来了,不同的上市公司质量良莠不齐,却在新增资金的追捧下大涨特涨,投资者很容易一不小心就用贵价买到了“烂公司”,最终结果堪忧。

不过,根据历史规律,A股表现相对低迷之时,出手以“好价格”买入了A股的“好公司”,然后“长期坚守”下来,最终的回报却是一点不差的。

不过把时间拉长就发现,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能实现“双十”,也就是10年投资历史,平均年化回报率10%以上的都屈指可数。正可谓是:一年一倍的投资人如过江之鲫,五年一倍的投资人寥若晨星。

那么10%的长期年化投资收益能对我们将来的养老有多大的帮助呢?我们一起简单算一下,如果一位年轻人25岁开始每月定投3000元,按年化10%计算,60岁时将积累约1200万,到退休的时候,就真不需要为养老而发愁了。

有网友抬杠,说未来1200万的购买力可能会很差!我不以为然。因为在通缩的大环境下,低利率、低增长、低通胀是未来的基本预期,目前30年长期国债目前的年化收益率仅为2%左右,正是反映了这一预期。因此,将来的1200万预期是足够值钱的了。

那么股票长期投资的正确姿势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一定不能把股票看成是一张供大家炒来炒去的纸片,股票也不是供大家买来卖去获利的代码。股票是企业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即意味着我们成为了该公司的股东,享有分红和资产增值等权利。而投资股票绝对不仅是期望获得资本利得(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企业分红,是实现资产长期增值的重要工具。

因此,我的说法是,什么时候人们不再把“炒股票”、“玩股票”这些反映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说辞挂在嘴边的时候,就是站在通向投资理财成功的起跑线上了。

总之,我们需要及早设立起自己的以养老金储备为目的的长期投资目标、建立起正确的理财理念,掌握一套可靠的投资方法。对于好公司(长期盈利能力ROE>15%、长期坚持现金分红、杠杆比率低、经营现金流>净利润、拥有品牌/技术/垄断优势等)、以合理的好价格(市盈率、市盈率对比行业平均水平较低、现金分红高于银行存款回报率等)买入,那么长期坚守下来,结果一定不差。

对于新手或是非专业人士的年轻人而言,参与股票投资可以从指数基金开始,定期投资宽基指数(如沪深300)的指数基金ETF就是挂钩上我们的国运了,也可以参与行业指数投资(如消费ETF、科技ETF)来分享不同行业的增长所带来的回报。当然了,资产配置不应仅限于国内,比如纳斯达克指ETF代表着全球科技巨头们成长的机会,而日经指数ETF代表着日本经济复苏为投资人带来的长期回报……这些全球性的投资机会都很值得我们去参与分享。

综上所述,要解决“老无所依”的难题,我们除了期盼国家社保的更充实、更可靠外,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增加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与年金等以降低自己对社保的依赖;也建议充分利用国家对个人养老金投资账户的税收优惠(每年最高缴1.2万元用于抵扣个人所得税)建立长期投资的基金组合;若再有盈余储蓄,那么就更建议大家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研究公司,研究估值,然后以合理价买入好公司并长期坚守就能穿越牛熊而获取丰厚回报。如果没有时间来研究,那就把这些盈余储蓄耐心地定期投入并长期持有文中所述的主流指数基金组合吧,这样就能跟上市场,跟上国运,也能为自己未来的养老攒下一笔数目可观的基础资产。

话题:



0

推荐

黄凡

黄凡

318篇文章 22秒前更新

前德意志银行财富管理中国区总监。资深投资管理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代的投资经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