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智能化”已经替代“互联网”而成为时代的前沿概念。无论是制造业、抑或是服务业、还是金融业都充斥着关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的讨论与尝试。在这些讨论之中,渗透着人们对因“智能化”而对不同行业就业机会的影响的担心。
最近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一份报告,认为到2020年将有510万个职位被高技术替代,主要来自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白领员工(尤其是行政和办公室职位)最容易被替代。
我认为,这类的担心可以理解。然而新技术在会导致职位流失的同时又会创造更多的新职位。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会改变我们的工作环境,同时又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员工。我们从几百年前的工业革命以来,一直都有这样的担心,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次一次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生产模式,在提升生产力、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与提升。现在,进入到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化时代,一切也将不会例外的。
最近的金融圈,一则题为“机器人介入金融业, 基金经理开始失业”的新闻被广为流转。似乎一夜之间,手握数亿、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巨额投资资金,年薪以百万起步的“金领”基金经理们要下岗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很快就可以看见这样的超级酸爽画面:一群钢铁侠们坐在一片的大屏幕前,两只球形大眼屏幕转悠,一只机械手打着电话,另一只手在键盘上“拍拍拍”下单的场面,真是酸爽!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的?新闻报道的是贝莱德,一家位于华尔街的、管理着超5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因其主动管理型基金业绩不佳而导致管理规模缩水了200多亿,拟大幅削减依靠人工主动选股的部门,并引进相关量化人才,还进一步降低产品费率。这个过程中估计超过40位基金经理和分析师被裁员……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那就是因为基金经理们主动选股并做投资管理的基金基本难以跑赢市场,那么就资产管理人就偏向于用量化的、程序化的“智能”方法来选股,另外积极拓展被动式管理基金产品(如指数型基金等)来增强竞争力。报道也同时提到,贝莱德会相应引入相关量化人才,并将80亿美元的主动管理型资产转变成量化管理产品。
不少人还记得过去有电脑“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轶事,近期也有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的新闻。在棋类比赛中,似乎电脑比人脑越来越具备优势。
那么,在投资理财领域,电脑也就一定能比人脑技高一筹?我不大认同。
在投资方面,用量化的、程序化的方法来选股做主动管理是否就一定优于专业的基金研究员、投资经理?这其实是一个长期性的争议话题。
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美国投资理论界提出,由《华尔街日报》出面组织了一场历时数年的著名公开竞赛,一方是当时华尔街最著名的股票分析师组成的若干专家组,一方是一头会掷飞镖的大猩猩。方法:在墙上贴上华尔街日报股票报价版,由大猩猩用飞镖投掷报纸,所击中若干股票组合即定为买入股票组合,然后持股至规定期限卖出,同时,每一轮竞赛挑出一组最著名的华尔街分析师,根据他们公开推荐的股票组合买入股票,持股至规定期限卖出,然后比较两种方法所选择的股票组合产生的投资收益率决定胜负,结果是大猩猩赢了,这就是著名的飞镖选股法。
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加上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不同市场中绝大多数主动管理型的基金长期跑输指数基准的事实,说明了主动选股这种策略本身就很难战胜市场,无论用人脑或电脑来执行都是如此。
如果说到电脑在投资方面的优势,我认为由电脑来做阶段性的投资择时决策会比人来得更优。人性中贪婪与恐惧的弱点靠自己难以克服,须用智能工具、通过程序化交易加以避免。
例如,2015年5月底上证5000点的巅峰状态下大家都是在买股票,而同年8月底上证3000以下低迷的时候大家都是在卖股票的。金融理论告诉我们,根据低买高卖的原则,5月是最好的卖点,而8月底是较好的买点。人最难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情绪。为什么在5月底还买股票?贪婪!8月底卖的是因为恐惧!智能系统不存在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对原则有强的执行力,因此投资择时方面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在理财方面,“智能理财”也是近期是风向之一。它是一种在线财富管理服务,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的、以计算机算法为基础的证券投资组合管理服务,也被称作机器人理财师、自助理财、数字化理财,具有大数据分析、较低的资金门槛、便捷的用户体验等若干优点。
花旗银行的报告估计:2015年底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187亿美元。未来十年,将至5万亿美元。
智能理财最早也是缘于美国华尔街,由华尔街基因主导的WealthFront和Betterment是其中的“开山鼻祖”。国内智能投顾行业也在逐步兴起。相关不完全统计显示,宣称具有“智能投顾”功能或正在研发“智能投顾”的互联网理财平台目前已超二十家,包括平安一账通、京东金融、宜信、积木盒子、聚爱财、人人贷、蚂蚁聚宝、蓝海财富、百度股市通、资配易、雪球网、盈米财富等。这两年PE/VC大量投向智能投顾领域。不久前,招商银行也高调推出智能投顾APP-摩羯智投。
简而言之,智能理财就是基于客户自身的理财需求,通过算法和产品来完成以往人工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智能理财有点类似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线上化。
智能理财的确在多方面有过人之处:
首先,智能理财能实现一次设定、长期免操心。我们常提到的基金定额投资以及各家银行推出的智能化储蓄理财工具,还有炒股软件中的一些智能化服务,都是这类相当便捷的智能理财服务。一次设定后,长期可以自动使用,大大缩减了投资者花费在理财上的时间。比如,现在银行在投资者允许的情况下,会自动将高出设定额部分的资金智能申购增值基金,本来都只能是活期储蓄收益,现在高出设定额部分的资金就可以享受到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十分方便。
其次,在操作也越来越“聪明”。除了定期定额投资,也可实现“定期不定额”投资,或者“不定期也不定额”,以便资金投入更灵活,时点选择更佳。智能理财也可以通过我们事先指定某一个指数和均线,设定基准投资额的不同比例,追踪市场趋势,借助电脑系统操作根据预先的设置来进行投资,省得每天或每个月操心看盘、调整操作,大大提升了理财效率。
再者,智能理财门槛降低,聚少成多。银行会为自己的优质客户提供1对1的个性化理财规划,而这种理财的门槛是非常高的。有非常多的中产阶级人士达不到银行私人理财的最低要求,那么这些人可以从哪里获取此服务? 答案就是通过互联网智能理财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此一来,具备较强专业性的资产配置与理财规划已经不再是仅限于高端客户才可以使用的理财服务,普通的投资者也可以使用智能理财享受到这种专业的服务。
那么,是否智能理财在未来最终会砸了理财师的饭碗?我想并不至于。
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财富管理多元化需求非常旺盛,财富管理诉求也呈现几大新趋势。一是个性化,特别是高净值客户需要私人定制的理财服务;二是多元化,需要多种类型的理财产品和解决方案;三是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客户放眼全球视野进行资产配置;四是全面化,客户对财富管理的诉求不只满足于保值增值,还将其看作人生规划和财富传承的一部分。
智能理财虽然让投资者的投资更加便捷以及更有执行力,但且智能理财毕竟是机器智能,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全面化的投资方案,目前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一个专业的理财师而言,他不仅需要了解相关理财产品,还需要熟知海内外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他们不仅可以为客户制定普通的投资方案,也可以为他们制定长达一生的理财方案。这些目前都是智能理财所不能匹敌的。
另外人毕竟是人,投资人与一台机器打交道进行理财,缺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对于高净值的人群,他们通常更愿意找一个长期信赖的银行家帮助管理的财富,更希望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关怀。
一些资深的理财师与高净值的人士的关系,就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如果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了,这些高净值人群或许就不再只需要投资最大化。这时,投资回报多一点少一点对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希望他的财富能得到更好规划以回赠社会,为他所关爱的人群产生效益。而只通过目前大数据的运作和机器人理财的运作,暂时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总而言之,如其他行业一样,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正改变着投资与理财行业的生态,起着提升操纵执行的有效性、降低成本明显作用。然而投资理财的智能化并不能取代人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最终智能从哪里来?从人脑那里来,因为人是设计的,最终还是体现人的智慧。与历史上的历次跨越式的技术进步一样,“智能化”在为金融行业的投资理财领域带来便捷与效能等方面的明显提升的同时,也会为行业创造出不同的专业岗位与就业机会。
本人的新书《寻找穿越牛熊的股市投资策略》
0
推荐